初讀《涼州詞》裡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是懵懂的小學,老師清越的聲音向我們講述了千年之前駝鈴聲聲的那條商旅之路,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絲綢之路,卻無法透過紙墨真正領略到這條千年之路的迷人風采。
再讀《涼州詞》裡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正值青春的研究生,“一帶一路”倡議以蝶變之姿已振翅十載,而我也站在新時代的風口之上,在中國式的智慧生活裡,切身感受着、享受着來自千年絲路所帶來的的成果與機遇。
2023年金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言辭懇切地指出,十年的曆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曆史正确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行的是發展之舉。回望曆史,張骞出使西域,絲綢之路貫穿曆史書和平與繁榮;翹望今朝,十年筚路藍縷,“一帶一路”激蕩時代得十年春華秋實。千年的曆史與十年的征程都向世界證明,“一帶一路”是必然之舉,也是時代之音。
聽聲音,“一帶一路”乘風破浪
十年前,“一帶一路”倡議拉開序幕,一艘艘東方貨輪從海上絲綢之路駛來,作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一的阿芝曼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曙光。穆翰默德是阿芝曼中國城裡衆人熟知的商品店老闆。誰又曾想過,以前的他靠捕魚為生,一家人都指望着海裡的收成飽腹,大海神秘莫測又充滿危險,穆罕默德的父親幾次都在海裡受傷。聽他說,由于缺少必要的工具以及相關的物資保護,父親的手上留下了許多傷痕,布滿了生活的辛酸。突然有一天,幾個黃皮膚的人在村落附近用看起來神奇的儀器做了測繪,給大家帶了很多很多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堆印有“made in china”的物品當中,一雙防割手套讓他和父親印象最為深刻,他的父親再也不用擔心手被割破,手上的傷痕也逐漸淡化,生活也越來越好。時光一晃而過,阿支曼中國城拔地而起,昔日七歲的小男孩穆罕默德也長成了小夥兒,開辦了屬于自己的貿易公司,造福家鄉。随着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進,現在的阿芝曼中國城人潮川流不息,所有的人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發展戰略。十載耕耘,中國同共建各方将“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合作之路、和平之路、友誼之路、複蘇之路,沿途歡呼的聲音震耳欲聾,響徹天際!
看成果,大道不孤德必有鄰
十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從頂層設計的“大寫意”藍圖逐漸轉變為細節栩栩如生的“工筆畫”,這一過程不是中國自己的獨奏曲,而是與其他共建國家和地區譜繪的交響樂。截止到2023年6月底,我國已經與150個國家簽訂共建協議,連續舉辦五屆進口博覽會,向多個國家推廣1500多項農業生産技術,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積19.1萬億元......一項項數據背後是一條愈發繁榮、貫穿世界的現代絲綢之路。這條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
踐使命,青春築夢揚帆起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當中對廣大青年作出了殷殷囑托:“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這十二字箴言激勵着、鼓舞着我們的青年一代明志定心,奮勇前行。作為一名研究生,我深知自己的普通和平凡,但古人有言“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 熒燭末光增輝日月”,青年的責任和使命已在肩上,即使現在微小如塵如燭,也要堅守青年一輩的初心與使命。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在項目上求新求變,力求能夠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之路上,呐喊出屬于自己的青年之音,奉獻出屬于自己的青年力量!
明月依舊高懸天際,古人有吟的“關山難越”如今已經變成“坦蕩通途”,這條穿越上下兩千年的“絲路”穿越漫漫的曆史長河,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層疊浸潤之下,拔節生長,勢不可擋!而身為研究生的我們,也正值青春年華,更需站在“一帶一路”共建十周年這一全新的曆史起點,跑好屬于我們的這一棒,向祖國交出奮鬥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