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趙海濤教授和姬建教授主持申報的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濱海高性能洞渣混凝土耐久性基礎理論與主動提升”和“高海拔區域深切峽谷公路邊坡強震響應及崩滑災害防護機理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知立項。兩項目分别聚焦濱海工程“綠色、低碳、生态”高耐久結構材料開發及混凝土結構主動防裂抗滲問題和西藏高海拔峽谷公路沿線邊坡的強震破壞機理與安全防護問題,直接資助經費分别為255萬元和248萬元,資助周期均為四年(2023年1月至2026年12月)。
至此,學院本年度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21項(海外優青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8項、青年項目9項和外國學者項目1項),立項直接經費總額1225萬元,獲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項目數量、種類和層級上均全面超過上一年度。另據統計,截至11月初,學院新增科研項目合同經費總額首次突破1億元,其中300萬元以上項目5項,500萬元以上項目1項。高水平論文、專利和軟著授權等科研成果産出保持高水平持續穩定增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在校内名列前茅。科學研究和服務國家重大工程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學院在科技工作中進一步強化過程管理、提升服務效能,一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本盤的功能定位上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在考核評優等環節強化政策引導,為項目申報提供培訓和全過程信息服務。國内學術交流渠道多樣,高端學術交流活動頻繁,營造了良好學術氛圍;二是加強有組織科研,領導帶隊對接外部需求,主動服務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引江補漢工程等國家重大科研需求,為江北新區開發、城市公共建設等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加強學科引導和方向布局,在高原寒區工程、生态環境保護、GF建設等方面開拓科研和服務新領域,為學院科技工作不斷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契機。
在新的起點上,學院将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胸懷國之大者,強化有組織科研,創新科教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績效評價機制,推動講質量、拼貢獻落地做細,促進學院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