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土木院2000級結構工程專業博士

發布時間:2015-06-09

河海情,意難忘

  【簡介】:徐強,男,漢族,1979年3月生,山東聊城人,黨員,副研究員。2000年6月本科畢業于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建築工程專業;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在河海大學攻讀結構工程研究生、博士;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同濟大學攻讀結構工程博士後。博士後畢業至今,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下屬的建研科技西南分公司工作,現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院長助理、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 

  在求學之路上,他樂思勤學,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一名結構工程專業的博士後;在工作崗位上,他秉承河海務實的精神,踏實肯幹,一絲不苟,成為了公司的骨幹力量;在平常生活中,他則有着山東大漢特有的豪放和爽朗,給人以親近随和之感,他,就是河海大學2000級優秀校友,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徐強。

結緣河海 天荒地老

  徐強笑談原本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一直讀到博士後,在大學整整度過了11年的時光。從濟南到南京,再從南京到上海,兜兜轉轉三個城市,最難忘的還是在河海大學攻讀研究生和博士的那五年。親近随和的導師,無所不談的同學,刻苦鑽研的時光,點點滴滴都深刻于心。
  高中時,徐強就對土木工程這一專業有着濃厚的興趣。他覺得,憑借着自己的雙手建造出一幢幢高樓、一條條道路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懷揣土木夢,高考結束後,身為山東聊城人的徐強選擇到離家不遠的濟南大學就讀建築工程專業。大三時,對研究生生活的向往、憧憬以及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儲備的期望讓徐強決定報考研究生。在征求學校老師的意見,并聽取學長的建議後,徐強最終決定報考河海大學結構工程的研究生。
  準備考研的時光是辛苦而充實的,清晨在室友還在睡夢中奔向教室,夜晚在寝室快熄燈時才匆匆歸來。盡管有些疲憊和孤獨,但每天都能感覺到自身的進步,能夠觸摸到知識的積累。功夫不負有心人,近一年刻苦的複習和精心的準備終于迎來了收獲。2000年的夏天,徐強接到了河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千禧年的初秋九月,徐強踏入了河海大學的校園。滿園的梧桐還沾染着盛夏的新綠,欲滴的翠色讓人也仿佛煥然一新。徐強在河海迎來了嶄新的開始,而這一待,就是五年。

難忘河海  朝朝暮暮

  回憶起在河海的求學時光,徐強有着說不完的話。在河海求學的五年,研究生階段,徐強師從結構方向的汪基偉教授;博士三年,則是跟随吳勝興教授進行研究學習。汪基偉教授和吳勝興教授都是河海的骨幹教師,結構方面的資深專家。能夠跟随這兩位教授學習、做研究,徐強覺得自己很是幸運。兩位老師對待教學和科研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徐強回憶到,自己平時的小論文和研究生、博士答辯論文,兩位老師都修改的十分細緻,甚至連标點符号的錯誤都一一清楚标明。這種嚴謹治學的态度也深深影響着徐強,日後踏上工作崗位的他對待每一個設計和方案都是反複斟酌、一絲不苟。
  雖然治學态度嚴謹,兩位老師卻并不是“嚴師”,無論是教學中還是平常生活中,兩位教授都是親近随和,沒有架子,跟學生打成一片。“兩個老師平時會請我們學生一起吃飯,大家在飯桌上天南海北的聊天,關系很是融洽。那會讀博士的時候,幾個博士都是老光棍,吳老師私下裡好幾次說要給我們介紹對象,說科研工作要做好,個人問題也得解決好。”
  跟随汪基偉教授的兩年學習讓徐強在結構計算分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博士階段師從吳勝興教授則進一步完善了他在實驗方面的經驗和實踐以及理論知識的擴充和完善。回憶起這兩位導師,徐強很是感激。
  身為聊城人的徐強有着山東人特有的豪放和爽朗,這樣性格讓他在河海的五年交到了不少好朋友。河海大學土木院的沈德建副教授是徐強研究生時候的同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泡實驗室,兩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直到現在徐強和沈老師還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從讨論工作上的遇到疑難問題,到結構研究上的最新熱點再到各自的生活和情感,徐強笑稱兩人是“互通有無”。雖然因為工作太忙碌,不能夠常回南京,但是徐強會不時詢問自己在母校任教的老同學,時刻關注着母校的發展和變化。
  師恩難忘,同窗情深,回憶起在河海五年的生活,徐強滿是感慨和懷念。在河海度過的五年韶光注定成為徐強記憶裡最深刻的收藏。

 

感恩河海  願來時還能擁抱

  在河海博士畢業後,徐強繼續到同濟大學攻讀結構工程專業的博士後。在河海五年的學習打下的良好基礎讓他如魚得水。博士後期間,他承擔了國家博士後基金、浦東博士後基金等科研項目,并入選上海市“節能建築工業化成套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博士後出站後,徐強進入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下屬的建研科技西南分公司工作。紮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科研經驗,使得徐強很快被委以重任。先後承擔或參與了20餘項工程咨詢、設計工作。其中包括了:廣州新電視塔外鋼框筒溫度影響效應計算分析、成都來福士結構咨詢、雙楠城市綜合體設計、右安門廣順苑小區基礎設計等。
  工作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在學校學到的科研理論和工程實際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區别,然而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徐強并沒有意識到這點,接到第一份工作設計任務的他用在學校搞科研的思維進行分析,結果将設計複雜化,方案也被全盤否決。然而他并不氣餒,努力調整思維方式,沒事就往工地跑,不斷地積累實際工程經驗,終于适應了工作的要求。善于總結,踏實肯幹,不斷創新。工作僅七年的時間,徐強就成為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院長助理、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主任。
  談及工作上取得的成績,徐強很是感激在河海度過的五年時光。河海沉穩務實的氛圍讓他學會了踏踏實實,恩師嚴謹治學的态度讓他學會了一絲不苟,同學間的熱情相助則讓他學會了誠懇待人。
  明年母校百年校慶的時候恰好是徐強博士畢業十周年的日子。作為公司的骨幹力量,徐強既承擔艱巨的科研設計工作,又兼顧着公司的管理事務,第二次的電話采訪也是在去往北京的火車上完成。北京成都山東三地奔波忙碌,很少回南京的他很希望到時候可以回母校看一看,同老師聊天,和同窗叙舊,當然還要再看看那滿園的梧桐,那時候的梧桐,就已經褪去了盛夏的翠綠,正用耀眼的金黃迎接收獲的秋。
  飲水思源,離開河海快十年,母校的發展和近況仍時刻牽動着徐強的心。除了在網絡上關注母校的動态,平日和在河海任教的老同學電話聊天,也會聊一聊老師同學的近況以及學院、學校的變化。
  談及對學弟學妹的建議,徐強不斷強調實踐兩字。徐強感言,從本科到博士後,在大學整整待了11年頭,理論和技術知識的掌握已經趨于完善,稍有遺憾的就是實踐的欠缺。“現在的學生比過去的我們參加比賽、實習的機會要多的多,而且社會發展對于我們土木人的要求也更高了,在學校的學弟學妹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應該充分鍛煉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要注意實踐的與本專業的聯系性,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競争力。”
  明年就是河海大學百年華誕,徐強衷心希望母校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