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來了便不曾離去
【人物簡介】:彭新宣,河海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專業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984年9月至1988年6月,在河海大學工民建專業就讀本科,1991年河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師生情,刻骨銘心
彭新宣大概不會想到自己會與河海結下如此深厚的情緣。本科4年,碩士3年,青春的熱血揮灑在清涼山北麓這片土地上。一走出校園,他轉身就進入河海大學設計院工作,而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他把最精彩的年華都獻給了這方熱土,他一直記着,不論走到哪裡,自己始終都是河海人。
每天清晨,彭新宣上班的路上都會穿過河海校園,漫步在綠樹掩映的大道上,彭新宣時常覺得自己又回到了大學的時光,回到了與老師同學朝夕相伴的日子。時光回溯到1988年3月,當時彭新宣所在的河海大學84級工民建班40多個同學前往武漢畢業實習。實習過程中,因為課程要求,須到廬山實地考察。當他們到達九江碼頭時,突然同行的一名同學面露難色,提出不能一同前往實習地點,大家都很疑惑,一起聚攏過來詢問原因。原來這位同學家境并不寬裕,當時已身無分文,無力支付實習的路費。當老師和同學們得知這一情況後,紛紛慷慨解囊,盡自己所能幫助這位同學,當場你一元他兩元,籌集到五十多元錢,解決了這位同學的燃眉之急,大家一起順利地完成了實習任務。
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
漫步在河海大學江甯校區的校園内,随處都可以看到彭新宣參與設計的作品,水資源實驗大廳商、電學樓、商學樓、行政樓……十年間,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承載着河海的明天。
剛進設計院那會兒,彭新宣從理解設計規範開始,跟着搞結構設計的前輩一點一點學習,巧妙處理各類構件的尺寸與搭配,在設計中掌握各種材料的合理使用。為了保證設計質量,他還深入工程一線,到現場去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優化設計結果,從實際工程中不斷梳理有待解決的問題,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作為新人,彭新宣為了一個方案常常要耕耘到深夜,然而每出一張圖都能帶來深深滿足與成就感,每一步探究思考都會帶給他進步和驚喜。
新千年即将來臨,河海大學校本部教學辦公用地日益緊張,為了進一步加快學校發展,河海大學決定新建江甯校區,彭新宣所在的單位河海大學設計院承接了其中的不少項目。彭新宣也參與了部分建築結構的設計工作,作為一名結構專業設計人和專業負責人,彭新宣腦中始終想的是如何把建築結構設計的既經濟又安全。日日夜夜埋頭苦幹與付出,換來了如今學弟學妹們窗明幾淨的教室,與老師們寬敞舒适的辦公場所。而彭新宣的努力也赢得了行業内的認可,他負責的河海大學電學樓項目獲得教育部勘察設計三等獎。目前,他具有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資格,是江蘇省及南京市建築工程招投标特聘資深專家。
從一名初出茅廬的結構設計人員到能夠獨當一面的結構總工,二十餘年設計生涯中,彭新宣始終踐行着河海“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訓。利用工程實踐中積累的大量經驗,他積極進行科學研究,開展建築新材料研發,結構加固理論及鋼結構設計研究,對混雜纖維加固技術在住宅工程中的應用以及非粘土牆體材料建築的裂縫機理及防治對策等方面均提出了一些自己獨到的想法。
輕輕問候,款款深情
現如今,彭新宣每天工作的地方離他當年上課的教室隻有幾步路之遙,有時候從旁邊經過時,他常會向教室裡望幾眼,看看講台上慷慨激昂的老師,看看台下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每次在學校裡看到他認識或不認識的老師們,或漫步,或小跑,或舞劍弄拳,他都會凝神注目一會,感受他們的幸福和快樂,同時在心裡輕輕地問候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緻學弟學妹
在學校學習和在工作中學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當同學們走上工作崗位後,需要結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将在學校中培養的學習能力加以調整,采取更高效的應用探究性的學習方法。我飲河海一滴水,我還母校一生情。希望學弟、學妹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