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源河海 “懸壺”滬地
【簡介】朱萬明,男,江蘇鹽城人,1977年4月生,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河海大學工民建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9年9月至2002年3月在河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2002年4月參加工作,曆任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網點管理處副主任、院地球物理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院地質環境監測站主任。2011年8月任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辦公室主任。
美麗邂逅
從鹽城的一座小城,孤身來到南京這座繁華都市,朱萬明像一條久别大海的魚兒,毫不猶豫地躍入河海的懷抱。
在這裡,他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卓越工程師;在這裡,他知遇了讓他一生都獲益匪淺的良師;在這裡,他相識了來自天南海北卻情同手足的益友。他永遠也不會忘記從圖書館到水利館的那條鋪滿金黃落葉的大道,也不會忘記夏天與同學圍坐在工程館寬大草坪上分享西瓜的清爽,更不會忘記碩士階段導師對他的諄諄教誨。
那一年,在古林公園的班級燒烤,火苗熊熊,映出的是班級的凝聚力;那一年,遊走在山西路上品嘗的一碗紅燒牛肉面,熱氣蒸騰,溫暖的是同學真摯的情誼;那一年,團坐在管理樓中觀看期待已久的電影,靜默無聲,流淌的是河海生活的惬意。畢業已有十幾年了,畢業十周年時回到河海時的那種激動卻依舊存在,河海,是朱萬明一輩子的挂念,無論走出多遠,他都會将目光深深停留在清涼山下。
妙手申城
自2002年研究生畢業,朱萬明在工作崗位上一直勤勤懇懇,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情況,解決了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
2006年至2007年,他主要負責房屋質量檢測及防汛牆安全鑒定項目。在此期間,完成了楊樹浦水廠、焉息堂等優秀曆史建築檢測工作。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的建築物大都建于20世紀初,大量圖紙缺失,建築立面複雜,結構形式多樣,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多次進行了改建和擴建,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給房屋檢測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項目組采用普查、數碼照片勾描以及實地測量的方式,恢複和編制建築物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圖,建立了完整的優秀曆史建築檔案。在檢測過程中,首次使用了拍攝數碼照片和全站儀坐标實測的方法,較為精确地恢複曆史建築的立面,為開展房屋質量鑒定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作為項目負責人,朱萬明也進一步拓展了檢測領域,完成了5段防汛牆的安全鑒定工作。該項工作涉及到材料強度檢測、鋼筋位置探測、牆體的變形測量、斷面測量等多項工作,而測量是安全鑒定中最為基礎性的工作,通過實地測量,可以提供防汛牆高程、差異沉降、錯位以及傾斜等變形信息,同時為防汛牆的穩定性分析提供依據,從而為防汛牆的日常管理、維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上海市的城市安全貢獻力量。
2008年在與同濟大學合作的過程中,朱萬明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申通地鐵集團下達的“軟土地區地鐵隧道長期沉降效應及隧道結構分析研究”中“隧道縱向長期沉降現場實測分析及區域地質環境相關性研究”子課題的研究。該課題以地鐵監測數據為依托,深入分析其變形規律,詳細闡述了區域地質環境變化對隧道沉降的影響,并以大量的監測數據為事實,提出隧道長期沉降控制與保護措施建議。首次在科研項目中采用隧道内道床沉降,管片差異沉降,管片收斂變形,隧道周圍地質環境土壓力和孔隙水壓力,列車運營時道床和管片振動加速度,管片接縫張開度等多種綜合監測手段及方法開始軌道長期沉降的實驗研究,提出的運營地鐵隧道長期沉降變形安全控制标準和隧道長期沉降的控制措施、地鐵隧道安全保護及管理措施等成果具有創新性,對于新建盾構隧道的設計和施工、隧道安全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朱萬明還參與了“地面沉降測量規範”的編制研究,主持實施了唐鎮區域水準路線的實驗,通過精密光學水準儀和電子水準儀二者測量結果的對比,表明在地面沉降測量中利用電子水準儀進行日常觀測是可以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從試驗的結果也可以看出日照對電子水準儀的測量結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 容易出現同符号累積現象,因此地面沉降測量中應強調,凡東西方向的測線必須分上下午對稱觀測,以充分抵消日照對水準測量往返閉合差的影響。
朱萬明一直在生命線工程(軌道交通、高架道路、橋梁、防汛牆、天然氣骨幹網等)長期沉降監測項目中擔任總體負責。根據上海市地鐵運營的特點和沉降觀測要求,制定适合于軌道交通的定期沉降工作流程和作業标準,并确定了隧道内監測點距離較近如何開展測量的技術方法,即将部分監測點納入到二等水準路線進行往返觀測,并固定測站、固定轉點,其餘監測點按中視點法進行測定,該種測量方式得到了測繪技術專家的認可。同時,根據《上海市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産業化三年行動計劃(2009.7-2012.6)工作實施方案》及對《關于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産業化相關技術規範及管理研究的請示》的批複,開展了《上海市政工程地面沉降監測規程》的研究,該課題研究成果作為系統内指導市政工程定期沉降監測工作的技術規程,是本市市政工程定期沉降監測的技術支撐,對保障地面沉降、市政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該課題的項目負責人,結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發育特征及地質結構的差異,針對市政工程如軌道交通、越江隧道、高架道路、天然氣管網、磁懸浮等的結構及沉降變形特點,開展了試驗及相關研究工作,為該規程的頒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期間,朱萬明還曾擔任“上海市地下水和地面沉降動态監測與研究”項目中“地面沉降常規測量”子項目的項目負責人。該項目中包含分層标組測量、陸家嘴區域水準測量、中心城區面積水準測量、GPS地面沉降測量以及地下水位監測。朱萬明主要承擔外業組織實施、數據分析以及成果編制等方面工作,能夠采用多種測量手段,結合區域地下水的變化情況,及時分析區域地面沉降發育分布特點,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第一手基礎數據。
心系母校
在母校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朱萬明也表達了他對母校及師生的祝福。他說:“當大家懷揣夢想進入大學校園,面對豐富多元且可自我掌控的多彩生活時,切不可徹底放松和放空自己。
作為一名平凡且普通的校友,給河海學子們一點小建議:要學會控制和分配時間。大學階段具有大量的可支配時間,希望大家可以學會利用空閑時間,認真思考,做好人生的第一個規劃,為未來的職業選擇和事業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建議大家可将能夠自行支配的時間分為三份:一份用來交朋友,獲得最真誠的友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可以互勉共進;一份用來走出校園,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長見識和閱曆,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一份用來自我學習,這一點最為重要的,要為實現未來的既定目标早作準備,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職業選擇,不斷給自己的人生進階助添動力。”
最後,他祝願所有河海學子有一段開心的大學時光,都能學有所成!祝福母校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