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托:土木院90級工民建專業

發布時間:2015-01-16

我與河海有個約會

    【簡介】楊萬托:南京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工程建設處處長,高級工程師。1990年9月至1994年6月,本科就讀于河海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1994年至1995年河海大學班主任;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在河海大學結構工程專業攻讀碩士。

初見便傾心

    靜靜地走在這條鋪滿金黃落葉的幽靜大道上,我能感受到前賢、智者的氣息如同流水般在這裡穿梭湧動,厚重、深邃、睿智。

    二十五年了,再回望,河海,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疾疾而過,卻留下重重一筆。

    我來自一所不知名的農村中學,當年,極低的大學升學率,我幸運地邁入大學的門檻。但志願填報時,在專業和學校選擇上我迷茫了,班主任一席诙諧卻中肯之言成就了我與河海的一段緣,他說:“學建築吧,将來蓋房子,總有飯吃!”于是那年夏末,我背着行囊來到了清涼山下。

    九十年代,雖然改革開放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大家并不富裕,我們很多人都是靠助學貸款才完成學業的,有的人長期在老食堂買廉價的飯菜,有的人做家教掙生活費,有的人大學四年隻回過一次家。然而艱苦的生活并不能阻擋我們求知的欲望,“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訓,成為我們當時努力努力再努力的精神支撐。記得當年我們入校遇到新要求,英語不過國家四級就拿不到學位證書,這讓我們這些英語底子薄的人特别擔心,每天背單詞、聽英文磁帶、做各種四級訓練題,我們315宿舍的五個兄弟,每周除了吃飯、睡覺和傍晚的鍛煉,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每天我們一起出門,一起學習,一起回宿舍。圖書館、北教、工程館、水利館……隻要是可以上自修的地方,都曾留下我們的足迹,也因此,我們 5個人的成績還算較好,都順利拿到了學位證書,我還以均分第一的成績被保送讀研究生。當然,年輕人也有不羁的時候,節假日我們爬過紫金山、遊過玄武湖,也有看錄像到半夜三更回來,爬落水管回宿舍的“奇遇記”,我甚至在暑假裡,背着一台虎丘相機獨自到廬山玩,現在回想起來,都是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人海茫茫,路途漫漫,我們其實是分散在大江南北的沙礫,是河海讓我們相聚在一起!在四年的征途中,河海的清泉蕩滌着我們的靈魂,磨砺着我們的心智。直到現在,在步履維艱時,我們都能彼此獲取前行的力量。

    兒時不識師恩重,長大才知老師親。河海,不僅給了我一群彼此激勵共同成長的摯友,還讓我遇到了我終己一生都獲益匪淺的良師。河海的很多老師都有一線生産經曆,實踐和理論水平非常高,當然對我們的要求也特别嚴。我記得上“單層廠房課程設計”時,我做的特别快,第一個交圖紙,樓文堅老師仔細檢查過後,對我說,計算沒有問題,圖也沒有問題,但你的仿宋字寫得不好,我隻能給80分!這個“80分”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時刻提醒我一個在各方面都必須做的出色的人才能真正稱得上一個優秀的人。我還記得教我們“鋼筋混凝土”的張歧宣老師,也是我研究生時的導師,特别認真,要求也特别高,在我做試驗的時候,他親自到場指導我安裝儀表、指導我分級加壓,和我一起讀數,一起分析試驗數據,我的論文先後被改過八、九遍,最後一次,老師居然給我一個一個的修改标點符号,讓我真正體會到科學不能有半點馬虎,要對我們所從事的事業認真對待,嚴格要求自己。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記憶猶新,也不知不覺地影響了我,讓我養成認真、嚴格的工作習慣。匆匆歲月從指間略過,斑白的雙鬓卻孕育了桃李芬芳。感謝河海,讓我有幸知遇如此衆多的良師益友,他們用勝過父愛的嚴竣,超脫母愛的細膩,堪比友愛的純潔滋潤着我,為我點亮未來的啟明燈。

離開許久,甚是思念

    主幹道上的梧桐樹,現在還好嗎。無論是夏天,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密密的織成一條寬大的蔭道,習習涼風穿透悶熱給人送來絲絲清爽。抑或是秋天,落葉紛飛的季節,滿地枯葉踩上去嘎吱作響,像金子一樣耀眼,與萬裡無雲的天空交相輝映,帶來秋高氣爽。還是冬日正午,捧一本書躺在工程館門前的草坪上,煦暖的陽光照在身上,仿佛回到初夏,偶有梧桐枯葉輕輕飄落,溫暖中更添一分詩意。那排粗壯的有标志意義的梧桐樹,當初喜歡,如今依舊偏愛……

    書香濃郁的圖書館,現在還好嗎。喜歡圖書館閱覽室裡寬大的桌子,每天能在那裡占一個座位,上上自習、看看書,便是最美不過的事了。每張桌子上星星點點的黑色筆迹,都在訴說着它所見證過的刻苦和堅毅。隔壁,藏書室裡密密麻麻的羅列着各類參考書,随時給渴望充實知識的靈魂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洗禮。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大抵就是在描述當年那種生活吧。當初依戀,如今依舊想念……

    綠草如茵的操場,現在還好嗎。猶記得曾經,隻要有時間,我總喜歡在跑道上一邊跑步一邊聽英語磁帶,雖然聽不太懂。我也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雖然我的球技并不好。直到現在,隻要有空,我都會到河海的操場上去走一走,聽一聽河海的呐喊,嗅一嗅青春的激情。那個地方承載了我太多的熱情、無畏和勇敢,以至于時至今日每一次迷茫和徘徊,我仍然想要從那裡汲取力量!當初瘋迷,如今依舊癡狂……

    河海的食堂,現在還好嗎。印象中,當年我們在校的時候有兩個食堂,上食堂偏辣,下食堂偏甜。男生飯量大,每個月的定量不夠吃,女同學剩餘的飯票沒少支援我們。我和同學們都很想念大排的味道,畢業二十年聚會的時候,特意請小師妹幫我們從食堂買了幾份品嘗,大家都說仍有當年的味道。仍有當年的味道,卻也不過是與現今大排的做法相比較,依稀殘存曾經的影子,那種感覺說起來大家也會覺得有些傷感吧。7毛錢的大排現在再也吃不到了,大排還在,卻再也不是原原本本最初的樣子,而我們,再也回不去當年……

    對河海的感情非一朝一夕鑄就,友情也好,師恩也罷,抑或校園裡的每一處留下足迹的角角落落,每一次提起,總能激蕩起内心層層漣漪。

    二十五年前,與河海相約在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我為的是汲取營養,蓄積搏擊的力量,揮灑不盡的激情與生命的火光。在這裡,自己的愚知幼稚,自身的庸俗偏狹,所有的善意和感悟都蘊藏在河海清澈的凝眸中,她使我深深地懂得,強者對人生最完美的诠釋,是一種振作,一種成熟,一種堅強,一種超脫的魅力。

    校門深處梧桐樹的葉子黃了一年又一年,我雖無緣看它次次重生,但每一次歸來它都能呈現給我當初熟悉的姿态,就像河海于我,無論我有多少日子不在它的身邊,它都永遠屹立于我心。

    家人與家,我與河海,此情終生不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