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歐:土木院86級結構工程專業碩士

發布時間:2015-01-16

難忘師恩:他們是河海精神的守望者

    【簡介】史海歐,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獲學士學位;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在河海大學建工系結構工程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現任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盾構技術研究所所長、廣州地鐵設計施工圖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同時,擔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工程标準化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城市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中青年專家,擔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業協會深基礎分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标準化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兼地下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

    窗外陽光正好,蜿蜒的藤蔓順着鐵栅欄靜悄悄地爬了上來,它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鐵柱,或一莖枯枝,舒開折疊着的嫩葉,漸漸變青。它的觸角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方向,尋覓着每一個落腳點。絲絲縷縷的綠色像一雙雙小手包裹住了大片玻璃窗,仿佛窗外翻騰起的一片綠色的霧氣。

    我們端坐在寬敞的教室裡,蹙眉細細聆聽徐芝綸老先生的講課。徐老很瘦弱,卻像一株松樹,穩穩地紮根在講台上。教室裡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盯着講台,聚精會神地聽徐老講課,像幾十株花兒靜靜地感受着辛勤園丁的澆灌。大家完全被徐老講的課吸引住了,随着他臉上的表情,時而凝思,時而神采飛揚,時而頻頻點頭,時而低首微笑。良久,忽然見徐老嘴角抖動了一下,膝蓋曲了曲。聰明的我們立刻意識到,徐老已經連續站了好幾節課,中間就隻抿了幾口水潤了潤嗓子,挺立這麼長時間的老松樹偶爾也是需要休息一下的,可是徐老立馬又恢複過來,繼續挺直着腰闆,繼續授課。第二次上課,貼心的同學提前為徐老準備好了椅子,上課時大家都關切地等待着徐老坐下歇一歇。期間,徐老像是有些累了,我們都關心地凝視着他,以為徐老會走到近在咫尺的椅子邊時,他竟用雙手穩穩地撐住了講台,語速語調絲毫不變。一個優秀的老師,他會忘我地将信息傳達給學生,他要上黑闆寫字畫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理解的程度。老師是演員,講台就是他的舞台,徐老就這麼華麗地站在了我們的心尖上。

    晚風輕拂,輕輕地吹動着窗簾,夜色如濃稠的墨硯,深沉得化不開。我們幾個研究生如約一起前往吳中如院士的家中請教問題。書房裡隻見吳老正伏案疾書,我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邊,生怕驚動他,影響他的思路。吳老正在準備明天的課程,備課簿上滿是吳老密密麻麻的筆記,條理清晰,重點分明,從上課的開場白,到最後的結束語,從問題的引導,到詳細的思路講解,吳老或多或少都要斟酌一番,認認真真,竟好長時間沒有發現我們的到來。“吳老師,我們來了。”我們輕輕地說了一聲。吳老這才慢慢轉過頭來,暗淡的光暈裡,一張慈祥的面容,額頭上布滿了密密的汗水。“來啦,坐。”吳老慈愛地安排我們坐下,然後悉心聽取我們的問題并耐心的解答。不知過了多久,我們終于搞清楚了問題的症結,就開始聊些家常,忽然有同學問到:“吳老師,現在電視裡熱播的港台連續劇,全國人民都在追,您看嗎”吳老笑了笑,說:“我從來都不看電視的。”同學們都愣住了。後來我們才知道,其實,河海的好多老師除了看新聞聯播外,其他熱播的電視劇從來都不看的,有些老師甚至根本就不看電視,他們将時間都用在研究和學習上。

    河海的老師們不能不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風格迥異,特色鮮明,河海的學術氛圍很大程度上便是在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彌散開來的。河海的老師們弘揚獻身、求實、負責的水利精神,堅持“緻高、緻用、緻遠”的教育理念,以為水利行業發展提供科技創新技術支撐,培養具有“我飲河海一滴水,我獻祖國一生情”時代責任的水利行業優秀人才。

    如今,我依然秉承水之“剛、柔、堅、韌”的特質,奮戰在工作崗位上。作為廣州地鐵設計院院技術負責人,我一直從事廣州地鐵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三、二十一、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廣佛線、機場線和廣州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以及全國23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技術決策、專題研究、施工配合和技術管理等工作。作為主編完成了《城市軌道交通直線電機牽引系統設計規範》、《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範》、《盾構法開倉及壓氣作業技術規範》等國家行業标準;參與編制了《城市軌道交通基本術語标準》、《地鐵設計規範》修編、《地鐵防火設計規範》等國家規範。主持編著了《廣州地鐵二号線設計總結》、《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總體總包管理指南》等多部學術著作。傳承了河海老師的優良作風,我刻苦努力的工作,終于換來累累碩果。曾獲“全國勘察設計行業科技創新帶頭人”、“十一五全國建築業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十項工程勞動競賽模範科技工作者”、“廣州市青年技術革新能手”、“廣東省土木建築行業二十佳中青年工程師”等榮譽稱号,榮獲了“廣州市首屆青年科技創新二等獎”、“廣州地鐵二号線工程建設特殊貢獻獎”、“廣州地鐵二号線科技進步個人突出貢獻獎”等。主持完成的“複合地層盾構施工理論和技術創新的研究”榮獲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的“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安全風險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榮獲廣州市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的“城市地下空間結構耐久性評估及剩餘壽命預測技術研究”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的“廣州市軌道交通二、八号線延長線工程”榮獲全國市政行業優秀設計一等獎。作為總體設計負責人全過程參與了廣州地鐵二号線首期工程的設計和建設,廣州地鐵二号線先後榮獲“首屆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建設部綜合技術科技示範工程”、“國家環境友好工程”、“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重大獎勵。工作中雖然遭遇到許多挫折與困擾,但是河海給予我的奔騰不息的生命,河海老師們給予我的踏實執着的拼搏精神,始終鞭笞着我,使我在人生的鐵軌上愈行愈遠。

    河海,我為你擁有這樣一批老師而欣慰。他們用高尚的人格品德、嚴謹的治學精神、高深的學術造詣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河海學子;他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培養着水利建設各個領域的高素質人才;他們是“水潤萬物的奉獻精神、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精研求真的學術風格、務實重行的教育傳統”之河海精神永恒的守望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