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科總體概況
結構工程學科是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二級學科之一,主要研究工程建設中具有共性的結構選型、力學分析、設計理論、建造技術及管理等。河海大學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結構工程博士點、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結構工程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
2、主要研究方向
結構工程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⑴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及近代計算方法;
⑵鋼結構基本理論及結構分析方法
⑶新型結構與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性能與設計
⑷工程結構耐久性、鑒定加固與改造
⑸工程結構抗震與振動控制
3、學科隊伍情況
結構工程學科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及學科結構合理。學科主要帶頭人和主要技術骨幹多為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現有教師20餘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9人,有博士學位14人。
4、科研條件與科研成果
結構工程學科擁有良好的科研條件,結構工程實驗室擁有美國MTS公司動靜萬能試驗機/高精度、大量程作動器/環境箱、大型拟動力液壓伺服實驗系統、大型多功能自動控制人工模拟環境實驗室、500噸和200噸壓力試驗機各一台、多通道動靜态應變測試系統、超聲波檢測儀、美國PAC公司SAMOSTM16通道聲發射儀、落錘試驗裝置、分離式霍普金森(SHPB)動态試驗裝置等設備。良好的試驗裝備為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學科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向具有明顯的優勢,主要從事鋼筋混凝土非線性有限元分析和混凝土結構間接荷載作用下裂縫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尤其在特種結構有限元配筋設計方法及其工程應用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編制的鋼筋混凝土非線性有限元軟件能自動仿真混凝土裂縫形态及其開展寬度,已應用于三峽、大峽、水口、沙溪口、龍灘等多項大型工程特種結構的配筋設計及仿真分析。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有關大體積混凝土熱學、力學、徐變及應力松弛系數估算方法及溫度作用設計原則等研究成果已納入《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中,填補了國家規範的空白。結合實際工程開展高拱壩全級配混凝土動态抗力特性試驗研究,研究成果不僅直接為西部高壩(小灣、大崗山、武都)抗震安全評估提供基礎參數,也為《水工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修編提供科學依據。
本學科在鋼結構和新型結構方向特色突出,主要從事鋼結構及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性能與設計、大跨度結構體系選型及動力特性等研究。在對鋼結構體系及其構件進行傳統的靜力穩定分析的基礎上,重點開展在地震荷載和其它動力荷載作用下鋼結構構件的動力穩定分析,其中具有特色的研究内容有:(a)大型水工金屬結構的模型試驗、數值計算及關鍵技術研究。(b)在役水工鋼結構的安全檢測和安全評估标準研究。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研究重點在新型組合結構體系、構件間的連接、施工工藝及設計計算方法等方面。新型結構體系研究重點在大跨度結構選型、地震和風振響應等方面。
本學科在工程結構耐久性、鑒定加固與改造方向發展迅速。主要從事鋼筋混凝土耐久性機理研究和結構物鑒定加固改造技術研究。利用先進的大型多功能自動控制人工模拟環境實驗室等,通過人工環境影響和人工環境模拟技術系統地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機理研究,能夠進行模拟溫度、濕度、荷載等環境條件下混凝土碳化、裂縫和鋼筋鏽蝕的試驗和仿真技術研究及改性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可深入揭示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機理以及提出耐久性設計的概念與方法。在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縫機理基礎上,開發水工建築物大體積混凝土抗裂技術;進行既有結構可靠性評估鑒定、複雜地質條件下多向、旋轉複雜結構的整體遷移技術和文物建築遷移保護技術措施研究。
本學科現承擔着多項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充裕,在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部大開發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科研攻關項目以及江蘇省大型橋梁建設、地鐵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方面成績突出。
5、人才培養
結構工程學科人才培養條件優越,進行研究生論文工作所需的試驗條件和計算機配備齊全,學科擁有ANSYS大型有限元計算軟件和PKPM系列等軟件。學科每年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10餘名,碩士學位研究生40餘名,進站博士後多名。
6、學科發展前景
結構工程學科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穩定,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科研成績顯著,近年來十分注重産、學、研相結合,科研工作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努力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做出重要貢獻。